如果孩子突然频繁眨眼、咧嘴、清嗓子,甚至有时还会说脏话...你会不会和大多数家长一样认为,孩子是在装模作样、调皮捣蛋,甚至动手打骂...
前几天,门诊接诊了一位患儿,今年8岁了。家长讲述:孩子3岁的时候,第一次出现频繁眨眼、咧嘴张嘴、走路歪歪扭扭的怪动作。那时候以为是孩子不乖,我说她也不管用,有时气急了,就会动手打她,可是眨眼咧嘴动作反而越来越频繁。前几周,孩子的怪行为突然就变多了,开始有耸鼻、甩手等动作。我觉得有些不对劲,急忙带着孩子来医院检查。
结合妈妈反映的情况,并结合针对性的检查:结果显示孩子是抽动症。其实不少家长在孩子开始有抽动症状时,都以为孩子是故意的,所以常用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,就像案例中的家长。但这不仅不会改善孩子的情况,反而会加重抽动症状。这让孩子很是无辜和委屈!那家长该如何在第一时间分辨出孩子是否是抽动症呢?
01看(运动型抽动)
孩子的抽动症表现,家长是看得到的。因为抽动可能发生在身体某一部位的某一组肌肉,例如眨眼。但也可以同时或先后出现在多个部位的多组肌肉。如皱鼻、噘嘴、咧嘴、耸肩、跺脚、下蹲、腹部或四肢抽动、身体扭动等。肌肉抽动特征表现为不自主、无目的、快速的肌肉收缩。如果孩子长时间接触电子产品,也可能会出现频繁眨眼的症状。除了到眼科排除干眼症、倒睫等情况,也要警惕是否有抽动症的可能。
02听(发声型抽动)
孩子的抽动症,家长还能听得到。比如发出吸鼻声、清嗓子、咳嗽声、尖叫、“啊、噢、咳”等单音。或者不自主地发出与环境不相适宜的字词、句子等,如脏话。抽动症的表现可能是连续性的天天出现,也可间断性发作。抽动症常有时轻时重的波动变化,它会因为孩子的身体状况、所处环境等出现变化。比如感冒、情绪波动、剧烈运动,都会让孩子的抽动症状更为严重。若家长没能及时发现或不重视这些表现,那么,孩子的抽动症状只会越来越多,越来越严重,治疗难度也会越来越大。
在医院,看到过有些孩子,抽动症状已经持续10多年,甚至还有延续到成年之后才来治疗的。这些糟糕的体验让孩子从小就承受着巨大的心理负担。也很容易让孩子患上抽动症的共患病,比如:在平时生活中,抽动症的孩子一定要注意以下情况;因为随时都可能诱发抽动症或加重症状。